【上海科技报】2017年哈佛中国教育论坛上来自上海专家的声音
讲好教师家长婴幼儿三个主角的故事
2017-07-03
转载自【上海科技报】2017年6月14日A1版
4月最后的两天,在美国波士顿查尔斯河畔的哈佛校园内,朗费罗礼堂里座无虚席,掌声阵阵,2017年哈佛中国教育论坛如期举行。一批教育人聚集在这里,求同存异,在多元化的中国教育实践基础上,探索中国教育的未来。
哈佛中国教育论坛(CES)创建于2010年,此次大会主题为“机遇与创新——多元化的中国教育实践”,中国卓越的教育实践者在这里对现存问题给予回应并开展经验分享。上海市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实践导师陈磊副教授受邀参加论坛,作了《从早教走向早教指导》的主题演讲,分享了讲授关于婴幼儿教养课程之路。
陈磊曾于上个世纪90年代赴加拿大西蒙台梭利进修学院进修,获优秀学生奖。后曾任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所长14年,将其打造成为一所致力于教养融合的学前教育全程化的知名学校。她多次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爱尔兰、瑞典、奥地利、以色列、日本、香港和台湾等地进行短期交流访学,积累了丰富的幼儿教学经验。论坛上,她分享自己20多年实战经验以及她对于早教的认知,指出中国早教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陈磊看来,目前的早教课程指向单一化,只指向婴幼儿,缺乏对家长的指导;课程模式两极化,要么是乐园型早教模式(纯玩),要么是课堂型早教模式(学习工作坊,学生成为被捆绑的对象)。对此,陈磊主张明确婴幼儿教养与家长教育并举的早教课程导向,开展家庭积极卷入式的合作协商化的早教课程建设,因为每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最了解他们的人是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把老师给的知识,应用到自己孩子身上。此外,她也指出,在早教机构,教师不是唯一的主角:教师是准备环境、观察支持亲子互动的主角;家长是开展亲子互动的主角;婴幼儿则是探索、活动、发展的主角。
陈磊分享了她设计的早教实践方案:以养融教的生活课程。例如,喂饭是家长的难题,陈磊设计了营养丰富的彩色饭团,把被动喂食,变成主动手抓食物,而且孩子在求食的过程中也会发展语言能力。以成熟引导发展的游戏课程。促进亲子互动,以活动的情境性,促进自然参与;以材料的丰富性,引发婴幼儿多种经验。她告诉观众,易于获取的材料恰恰有多样化的能力,不要小看鸡蛋托、剃须泡沫等身边的小物件。以支持家庭教养的迁移课程。鼓励孩子在情境中模仿学习、在研读中思考提升、在活动中领悟转化、在卷入中共同建构、在迁移中运用发展。因此,陈磊认为,评价体系不在学校,而在家里。如果孩子有迁移运用到家里的能力,那么教育就成功了。这样一套教学体系促成三方互动、双方协商、共同成长的新型教育实践。
根据来自中国早教大环境的调查信息,以及随着中国二孩政策下出生高峰的到来情况,早教在中国将成为一种迫切社会需求。在陈磊看来,当代中国,解决传统教育痼疾还任重道远,科技潮和全球化已对传统中国教育模式提出新的挑战,而教育工作者更需探索精神,找到一条更适合中国的教育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