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青网】专业人才匮乏 毕业生供不应求
2014-07-22

来源:http://www.why.com.cn/qnzhg/HTML/DefaultSite/sqw_gy/Info/Detail_93164.htm

image

苏小蕾刚刚毕业已经对工作得心应手。受访者供图

 

  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在营利性行业寻找就业机会的激烈竞争相比,非营利性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可用“渴慕”两字来形容。今年大学生毕业季,全国首个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成了抢手的“香饽饽”:25个本科毕业生中,除考研继续深造与自行选择其他行业工作的学生,其他14人均被各知名基金会正式聘用,包括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等。

  青年报记者 罗丹妮

  [毕业生扫描]

  专业所学直接派用场

  对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而言,新员工苏小蕾虽然只是今年刚毕业的大学本科生,面孔看上去略显稚嫩,但做起公益项目来,却十分老练。

  小蕾目前是负责“泉公益”(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的全新网络公益平台)项目协调方面的具体工作。从事公益,少不了募款。她告诉记者,她在大学修的专业课程“国内募捐”与“国外募捐”的相关知识,让她在工作中有效地与实际操作结合了起来;而课程“新募捐”所授的知识,更是让她快速摸索到如何编辑优质的微博微信进行推广,在140个字一条内容的微博中充分传递公益项目的精髓和特色。

  “公益微博微信与普通的微博微信不同之处在于,它既要吸引眼球,又要概括性描述事件,并起到调动起大家转发以及募捐的行为。这需要对公益项目非常熟悉,且有着极大的公益工作热情,在适当的时间内争取最大的浏览量及转发量。”

  她的大学同班同学牛奔则是被中华少儿慈善救助基金会录取,同样一到岗就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们专业一直有邀请各种业内大腕为我们开讲座扩眼界。他们的公益实践精神一直鼓舞着我,更重要的是,他们告诉了我们许多做公益过程中经历过或应注意的小细节,这些都非常有用。工作后,我就经常去想,当时这些前辈老师告诉我们是怎样去做的。”

  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不同,这些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专业学习结束的第一学年,就进入公益组织参与了社会实习工作。而在校期间,也一直与社会草根公益组织保持着联络,乃至打成一片。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他们对踏入社会就业工作的信心。

  [专业开设背景]

  专业人才极度匮乏

  全国首个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是由上海宋庆龄基金会联合北京师大珠海分校和基金会中心网三家机构于2012年创办的。该年5月22日,这三方共同创办的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正式成立,它不仅在中国高校本科层次率先设立了公益慈善专业方向,也为高等院校系统化地培训专业公益慈善人才开了先河。

  据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传播及品牌管理副总监张翊介绍,成立“公益慈善教育中心”除了想从一定程度上弥补行业人才稀缺,为行业培养和输送专业公益人才外,还希望通过专业人才提升公益行业整体专业水平、推动职业化管理,从而进一步加强公益行业对社会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最终使公益行业在人才引入上形成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公益慈善事业的热情与参与度持续升温。公益组织的大量出现,也使得投身公益的人群不断增加。但与高涨的社会公益风气相比,目前公益从业人员的专业程度不高、职业化不强、队伍自身能力建设落后,以及公益人才短缺等现象,都成了困扰公益组织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也造成了公益行业负面新闻频现的重要原因。

  “根据官方统计,美国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就职于公益行业或从事直接与公益相关的工作。”张翊告诉记者,我国的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公益从业人员的比例仅为1%左右,若从公益组织的严格定义来算的话,据业界不完全统计,该比例估计只有万分之一左右。因此从全社会的整体发展需求来看,此类人才分布十分不均衡。

  [专业课程设置]

  探索中国公益人才培养之路

  从2012年起,在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的资助下,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对中国公益慈善行业人才发展状况展开了相关调查。结果表明,虽然现有公益人才的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并有一定的在职培训机会,但普遍缺乏从业经验,特别是在公益传播、项目营销、筹资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明显不足,在基金会理财和机构危机管理方面的经验近乎空白。

  针对这些现状,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在课程设置上显得更谨慎,尽量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据介绍,目前公益慈善专业的课程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性课程,包括慈善学概论、欧美慈善史、中国慈善法律法规、非营利组织概论等;第二部分属于技能型课程,如财务管理、公信力建设、社会创新、慈善伦理、项目管理和运营等。

  该专业由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面向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大三学生开设,学生所属原专业不变,总学分拟规定为40学分(包括课程学分与毕业实习学分,不包括毕业论文),作为专业方向课程和学生的个性课程。

  不仅如此,该教育中心还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教育模式,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设计专业课程、引进国外原版教材、聘请国际知名公益慈善教育专家任教、开设国际短期课程等,例如把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慈善学院的那套体系,以及其他国际上的一些好的经验资源对接起来,同时推进该专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办学,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的道路。

  [毕业生去向]

  多数被基金会录用

  自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成立以来,其学生均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在校本科学生。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的正常学习时间为两年,目前第一批该专业毕业的学生中,有83%的学生已成功被大型基金会,例如中国扶贫基金会等聘用,有的甚至担任起重要项目的负责人。

  而在今年第二批25名毕业生中,有14位已经确定被各知名基金会正式聘用,包括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等。其余学生部分选择在公益慈善方面继续深造,还有一小部分则选择向更适合他们的职业方向发展。

  相比于其他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普遍现象,这些公益慈善专业的本科生择业之所以那么紧俏,离不开用人单位的对这一专业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的普遍认可。

  中国扶贫基金会人力资源部主任张雅静就表示:“宋庆龄公益慈善专业的学生不仅本专业知识扎实,对公益行业有全面、充分的认识,而且实干能力非常强。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投身公益有着极大的热情。”

  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国家在提升公益行业整体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上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政策支持。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充分挖掘社会组织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潜力,对到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所在地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协助办理落户手续,在技术职称评定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这一举措,无论对公益行业,还是2014年的就业市场,亦无疑是重大利好消息。